语通乡村,剪艺筑梦 | 我校实践团深入栾川推动“非遗+推普”赋能乡村振兴

发布者:团委发布时间:2025-09-01浏览次数:11


一把剪刀,一张红纸,指尖翻飞间是非遗的传承,口中讲述的是用标准普通话铺展的乡村振兴故事。

811日至15日,洛阳职业技术学院“语通乡村,剪艺筑梦—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实践团一行九人,奔赴洛阳市栾川县湾滩村、四秋村、拨云岭村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实践活动。值得一提的是,湾滩村与拨云岭村均为栾川县乡村振兴示范村,近年来文旅产业迅速发展,吸引全国游客纷至沓来。在此背景下,普通话已成为村民对接外来游客、提升服务质量、展现乡村形象的关键工具。

团队以“非遗+推普”创新模式,将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,通过走访调研、剪纸课程、大赛竞技与新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,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和语言力量。

精准调研:走进乡村,把准语言脉搏

实践团首日便深入村民家中与田间地头,开展系统调研。队员们特别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杨来法书记,围绕推普与乡村振兴进行深入交流。杨书记指出,普通话是村民对外沟通、发展旅游接待和特色产业的关键工具,也是当前发展的短板所在。

团队使用标准化问卷,科学涵盖语言习惯、普通话水平及学习需求等内容,并选取若干极具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深度剖析,受访对象包括村委干部、民宿经营者、商贩、村民及游客等。在问及普通话学习意愿时,所有人均表现出强烈的学习需求。通过入户与集中访谈,共收回有效问卷130余份,完成调研报告,为推普工作奠定数据基础。

非遗传承:剪纸课堂融汇普通话教学

813日,在湾滩村社区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飞大师现场教授剪纸技艺,实践团成员则巧妙将普通话教学融入每个环节。

队员们设计制作了剪纸拼音卡片,将声韵母变为可爱图案,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轻松学发音。小朋友踊跃拼读“振兴乡村”“美丽家园”等词,教室充满欢声笑语。

老人们则专注传统纹样创作,大学生引导他们用普通话表达创作理念,实现非遗与语言学习的自然结合。

家乡地图剪纸:语言与文化认同双提升

实践团发起“家乡剪纸地图”活动,村民以剪纸再现村庄地图,并用普通话介绍地名与历史故事。这一创新形式不仅锻炼语言能力,更加深了对家乡的归属感。

剪纸大赛:以赛促学,展现表达自信

814日,“巧手剪未来”剪纸大赛热烈举行。选手需用普通话介绍作品创意与文化内涵。孩子们踊跃表达,从“鲤鱼跃龙门”到“牡丹盛开”,话语中充满对家乡的美好祝愿。

大赛涌现出优秀作品十余幅,村民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,初步实现“敢开口、会表达”的推普目标。

新媒体传播:线上矩阵扩大推普影响力

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搭建了涵盖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视频号等平台的新媒体传播矩阵,创作了《剪纸里的普通话》、《乡村振兴语言先行》等系列短视频及推文,实时记录和传播活动精彩瞬间。

视频中,王飞大师的剪纸教学配上普通话讲解,形成了直观易懂的线上教材。这些新媒体内容不仅多角度展现了活动历程,也为推普工作提供了延伸学习资源,正持续吸引网友关注,为推普工作开辟了线上新阵地。

持续赋能:留下带不走的推普力量

五日活动虽短,推普之路未尽。实践团与村委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,定期开展远程辅导,培训推普骨干,并留下《普通话剪纸材料包》等资源,确保项目持续运行。

学院将继续深化“非遗+推普”模式,构建长效机制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语言文化动力。

此次“语通乡村,剪艺筑梦”活动通过“非遗+语言”的创新实践,不仅提升了村民普通话实用能力,更增强了文化自信,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社会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。


上一篇:下一篇: